
您感到額頭比平時熱;您可能會發抖和感到疲倦;您亦可能因認為自己已發燒而感到煩躁擔憂。其實,發燒是一件好事!來詳細了解一下發燒這個自然的身體免疫系統的防禦反應。
何謂發燒?
發燒是指體溫升高(例如達到攝氏38度 / 華氏100.4度或更高)、高於正常水平(攝氏37度 / 華氏98.6度),而每個人的「正常」體溫可能有所不同。舉個例子,體溫會因運動和月經週期而改變。而嬰兒出牙可能會導致嬰兒體溫略有升高,但這通常不視為發燒。
發燒通常是輕微、無害。但是,發燒亦可能反映出嚴重的身體狀況。發燒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您的體溫通常會在3-4日內恢復正常。並非所有發燒都需要治療。
當身體在對抗感染或疾病時就會發燒。大腦的下視丘負責控制我們的體溫。當檢測到細菌時,它會升高溫度,使細菌難以生存。
要判斷您是否發燒,您需要使用溫度計來量體溫(最好是從耳朵探熱)。
若您接觸或吸入因受病毒或細菌感染而發燒的人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分泌物,可能會引起您發燒。
什麼情況下要看醫生?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您應該去求醫:
- 發燒持續超過3日。
- 有脫水的跡象,例如口渴、嘴唇乾燥或尿液呈深黃色。
- 出國後發燒。
- 正在懷孕。
- 被昆蟲咬傷,例如蚊子。
- 發燒並出現皮疹、對光的敏感度增加、呼吸困難、有嚴重頭痛或頸部疼痛、癲癇發作、出現嚴重的嘔吐、腹瀉或嚴重的身體疼痛。
- 症狀惡化或出現新的症狀。
- 自身免疫系統較弱,例如由於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化療所導致的。
- 患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哮喘或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 cell disease)。
如果您的小朋友符合以下條件,您應立即帶小朋友求醫:
- 小於12個月。
- 年齡為12個月或更大,而服用退燒藥物1至2日後發燒亦未受控制。
- 發燒度數超過攝氏39度。
- 發燒同時出現癲癇發作、皮疹或脫水跡象,例如尿片不是很濕。
- 昏昏欲睡、表現出困惑或反應比平時遲鈍。
- 本身有其他身體狀況,例如心臟病或狼瘡。
- 表現得煩躁或挑剔。
- 如果您作為父母有任何擔憂。
發燒:如何可以令自己舒服點?
- 確保您攝取足夠的液體以防止脫水。避免飲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飲料,因為這些飲料會加劇脫水情況。
- 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粥。但通常,選擇您想吃的東西進食也無礙。
- 穿著舒適的衣服、在舒適的床或房間休息。即使您想令體溫下降或覺得凍,也不要穿過少或過多衣服(因為這樣做的話身體便無法散熱,從而使體溫升得更高)。
- 用溫水洗澡或淋浴。
- 得到充足的休息。在身體恢復之前,請避免上學或工作。
預防發燒的措施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咳嗽或打噴嚏時,請用洗手液和水或酒精抹手紙清潔雙手,並用即棄紙巾遮蓋口鼻。
- 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鼻子、嘴或眼睛。
本文由Dr. Lily Wong黃淑婷醫生審閱。黃淑婷醫生Dr. Lily Wong是倫敦醫療診所(the London Medical Clinic)的家庭醫生,在英國和香港均註冊為普通科醫生和藥劑師。她曾在倫敦居住和工作多年,於倫敦中心繁忙的診所服務,幾年前與家人一起移居香港。黃醫生還被任命為香港大學家庭醫學系名譽助理教授,教授醫科學生。
本文由Healthy Matters獨立撰寫,未經贊助。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
黃淑婷醫生
已經專家審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