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的徵兆及症狀
身處社交環境時,社交恐懼症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徵兆和症狀:
- 臉紅、出汗
- 手震或發抖、聲音震顫
- 心悸
- 大腦一片空白
- 噁心、腹痛或胃部不適
- 僵硬的身體姿勢,很少與他人有眼神交流及說話出現困難
- 非常擔心在他人面前做出令自己尷尬或出醜的事
- 極度恐懼及焦慮自己會被人評論
- 在與別人的相處中感到不安,尤其是與陌生人
- 傾向遠離有人的地方
社交恐懼症患者通常會對社交活動感到恐慌,並且在事件發生幾天甚至幾週前已經會開始感到焦慮不安。由於患者會避開社交場合,他們可能會因為可預見的焦慮而缺席課堂或上班。
社交恐懼的症狀未必會在所有社交場合出現,患者可能僅會在某些特定場合或情況下才會感到焦慮。
認識社交恐懼症:不僅僅是害羞
19 分鐘閱讀
一想到要面對社交場合、與別人交談或需要參加聚會,你會否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或胃痛?
如果你曾有這樣的經歷,你並不孤單。社交恐懼症不僅僅是在社交場合表現膽怯,亦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最普遍的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現時香港3至6歲兒童的社交恐懼症的患病率為7.5%,其流行程度絕對值得社會關注。
社交恐懼症是什麼?
成長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在社交場合中感到煩躁不安及緊張焦慮的經歷。最常見是上台演講時,我們的心跳會變得很快。大多數人都能克服這種害羞的反應,但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來說,被迫面對社交場合所造成的痛苦或者難以克服,更是於其他人無法想像的。
社交恐懼症亦稱為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心理疾患,導致患者對於被人評頭品足或仔細觀察感到強烈及持續的恐懼。一般的害羞通常只會維持短時間,並不會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社交恐懼症最終會帶來持續且令人疲勞的影響。
社交恐懼症的徵兆及症狀
身處社交環境時,社交恐懼症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徵兆和症狀:
社交恐懼症患者通常會對社交活動感到恐慌,並且在事件發生幾天甚至幾週前已經會開始感到焦慮不安。由於患者會避開社交場合,他們可能會因為可預見的焦慮而缺席課堂或上班。
社交恐懼的症狀未必會在所有社交場合出現,患者可能僅會在某些特定場合或情況下才會感到焦慮。
社交恐懼的成因
社交恐懼症的確切成因尚未清楚。目前研究指出社交恐懼症是由生理及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雖然社交恐懼症可能遺傳自其他家庭成員,但研究人員仍在理清遺傳因素及養育環境分別對這種疾病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成因:
其他因素也可能會增加患上社交恐懼症的風險,包括:
如何診斷出社交恐懼症?
現時沒有任何醫學測試能用於診斷社交恐懼症。然而,根據求診者報告的症狀,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可以就求診者的行為模式作診斷。診斷標準包括:
如何防止患上社交恐懼症?
一些行為或許有助於應對社交環境中所遇到的焦慮: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法
經過診斷後,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合適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結合兩者的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帶你認識CBT如何治療心理疾病
藥物
醫生可能會提供藥物以緩解恐懼或焦慮: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尤其藥物治療,需要由相關專業人士提供。
即時支援
如果你正在尋求專業的幫助,你可以聯繫以下服務: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 (24小時)
電話: 2466 7350
支援語言: 粵語、英語、普通話
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
電話: 2343 2255
支援語言: 粵語、英語、普通話
香港心理衛生會
電話: 2772 0047
支援語言: 粵語、普通話
如果你需要即時的支援,請立即尋求專業幫助。以下熱線提供24小時服務:
撒瑪利亞會
熱線:2896 0000
支援語言:粵語、英語、普通話
生命熱線
熱線:2382 0000
支援語言:粵語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熱線:2389 2222
支援語言:粵語
常見問題
社交恐懼症通常出現在童年或早期青少年的時期,可能與欺凌、虐待或過往的負面經歷有關。害羞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父母的過度控制或保護亦可能令孩子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不僅僅是害羞。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患,最終導致持續地極度害怕被他人評頭品足或仔細觀察。害羞通常只會持續一段很短的時間,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社交恐懼症可能會持續存在並且令人筋疲力盡。
如果不治療,社交恐懼症可能會變得非常嚴重。因為社交恐懼症的症狀可能會損害社交、職業(或學業)、社交活動或社會關係。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可能會缺乏社會支持或有較差的人際關係。
本文由Healthy Matters獨立撰寫,未經贊助。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