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知道拖延很糟糕,但還是會繼續拖延?」相信你也曾在某一刻為此懷疑人生,被拖延症困擾你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
即使你是一個井井有條或充滿幹勁的人,你或許都曾發現自己難以抗拒社交媒體或網絡的誘惑,而推遲本來要做的事情或休息時間。如果你在步步進逼的限期前苦苦掙扎,為自己沒有提早開始而感到內疚或壓力大,或許你並不適合成為一位「拖延藝術家」。
這篇文章不會幫助你精進拖延技巧,但我們會教你踏踏實實地克服拖延的情況,重掌對時間的控制權!
心理學並不會將你的拖延習慣歸咎於單純的毅力不足,拖延的行為背後,更受千絲萬縷的心理因素所影響。
事實上,當面臨快要做的決定或要完成的事情時,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是推動我們完成事情的決定因素,而自我控制的能力則受到動機 (motivation) 及途中遇到的挫折 (discouragement) 所影響。
雖然動機一般來源於期望完成事情後的獎勵, 一旦我們在過程中遇到比想像中更多的阻撓,我們便可能中途屈服於挫敗感。通常,我們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或其他的負面情緒(例如抑鬱或焦慮)而放棄努力。
其他類型的阻撓 (hindrance) 可能會降低我們的動機。例如,當預期的獎勵太過遙不可及,可能會降低獎勵的價值,心理學家將之稱為時間折扣 (temporal discounting)。我們很自然地會被短期有回報的活動所吸引,而對一些長期或遙遠的獎勵失去興趣。獎勵時間及我們感知到的獎勵價值 (perceived reward value) 之間的關係呈雙曲關係 (hyperbolic),即是折扣率會隨時間降低。從這個理論可得出,當我們知道越早可得到獎勵,所感知到的獎勵價值就越高。
以上三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會改變我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及後的拖延行為。動機會提高獎勵的價值;阻撓因素會降低動機的作用,而挫折會直接降低我們的動機。當動機低於受到挫折所帶來的沮喪時,我們就會拖延事情。
另外,我們的情緒觸發點也會影響我們的感受,甚至行為。然而,如果假設拖延症是唯一的問題,我們可能反而無法理清拖延症及其他潛在情緒問題之間的關係。拖延一開始也許讓人感覺良好,但隨後而來的內疚可能會累積在最初的壓力上,加深問題。
你是以下哪一種的拖延症患者?研究人員根據不同的行為風格及拖延模式將拖延症患者分為以下幾類:
心理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拖延症:
在差異心理學中,拖延症被詮釋 為具有法則關聯 (nomological network)(類似一般規律的聯繫)的性格特質,與其他性格特質相關。
拖延的頻率增加與負情緒度 (neuroticism) 及完美主義高度相關;與嚴謹度 (conscientiousness)降低、自尊心低或其他身份相關的因素有關;亦通常與自我設限 (self-handicapping) 有關——透過自行製造限制,再將失敗歸咎這些限制,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意圖與行動之間的差距 (Intention-action gap)是影響動機的關鍵因素。當你有內在的動機及自我決定 (self-determined) 的能力時,就不太可能會拖延。此外,提高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