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覺失調 (Psychosis) 是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的標誌性特徵之一,然而卻經常被錯誤地與「精神分裂症」交替使用。研究發現,大約2.47%的華裔香港成人被診斷終生患有精神病疾患。早期的診斷及治療可以減輕精神病疾患對患者造成的傷害並防止進一步的惡化,因此我們必須留意思覺失調的早期警號。
了解更多思覺失調的成因、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影響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削弱患者與現實的聯繫。在思覺失調發作時,患者可能會經歷知覺與想法的改變,無法分辨現實和幻覺的干擾。
2011年美國的一項研究中,思覺失調的平均發病年齡為24歲。除了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可能是患者在不同疾病中表現出的症狀。精神或身體疾病、壓力及創傷都可能引致思覺失調發作。
思覺失調的徵兆及症狀
思覺失調發作有兩個明顯的症狀:
幻覺 (Hallucination)
在患者的相關感官沒有受到外界的刺激下,他們會有疑似真實的知覺體驗。幻覺應與錯覺 (illusions) 區分開來:當中錯覺是患者有真正的外在刺激,但卻反應錯誤的認知。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幻覺:
- 幻聽 (Auditory hallucination):聲音感知上的幻覺,通常是人聲
- 幻視 (Visual hallucination):視覺上的幻覺,可能以已形成及未形成的圖像方式出現
- 幻觸 (Tactile hallucination):觸覺上的幻覺,最常見是被電擊
妄想 (Delusion)
妄想是基於對具體現實的錯誤理解下產生的錯誤信念,包括對文化或社會規範。這種信念可能與現實、大眾的認知或公認的理據相矛盾。請注意,並非所有錯誤的信念都是妄想:只有當該錯誤信念包含非理性的價值判斷時,才會被視為妄想。妄想可以分為不同種類。常見的妄想類型包括:
- 怪異妄想 (Bizarre):一種在同文化背景的人或同齡人中難以被理解的妄想
- 情愛妄想 (Erotomanic):患者會妄想愛上另一個人(對象通常地位較高)
- 被害妄想 (Persecutory):一種以患者自己(或與其關係密切的人)為中心的妄想;患者會堅信自己被攻擊、騷擾或迫害
- 軀體妄想 (Somatic):關於或影響患者身體機能或外表的妄想
- 思想傳播 (Thought broadcasting):一種認為自己的思想被傳播,被他人聽到或感知到的妄想
- 思想插入 (Thought insertion):感覺自己的思想不屬於自己,而是由別人植入的
思覺失調的成因
儘管思覺失調的成因尚未清楚,但研究顯示,思覺失調已被證實為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複雜病況。以下是主要成因:
- 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 等可能會引致思覺失調。
- 身體疾患:腦腫瘤 (Brain tumors)、中風和愛滋病毒 (HIV) 也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的發作。
- 遺傳學:多個不同基因都可以導致發病,思覺失調家族病史亦有可能略為增加患上思覺失調的可能。
- 消遣性藥物 (Recreational drugs):使用藥物如氯胺酮 (ketamine) 和搖頭丸 (ecstasy)可能會引致思覺失調。
- 神經化學物質失衡:破壞大腦中生物化學物質平衡,如多巴胺 (dopamine),很大機會引致思覺失調。
- 創傷:由虐待、意外、喪親或其他創傷事件引起的巨大壓力最終可能會引致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的治療方法
在第一次思覺失調發作後,患者應儘早接受治療。專業人士可能會建議患者使用協調專科護理 (coordinated specialty care, CSC)。這是一種針對第一次思覺失調的康復治療。此外,以下的治療方法亦能幫助治療思覺失調:
- 快速鎮靜:當思覺失調發作時,患者可能會感到非常痛苦,並有傷害他人或自己的危險傾向。快速鎮靜能有效讓患者放鬆下來。
- 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物,如氟哌啶醇 (haloperidol) 及氯丙嗪 (chlorpromazine),可以減少幻覺及妄想,但是無法治療疾病本身。
- 心理療法:心理療法,如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及認知提升治療 (cognitive enhancement therapy, CET),有助患者控制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的治療及副作用,尤其是抗精神病藥物,需要由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為患者仔細評估後才能確定是否合適。
常見問題
本文由Healthy Matters獨立撰寫,未經贊助。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