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年紀大,機器壞」,不少人隨着年紀漸長,就會出現各種關節問題,關節痛會影響行動/社交能力,嚴重至退化變形時,則需要以手術方式更換關節。大家可能認為這是退化的結果,無可避免只能接受現實。但事實上這些痛苦是可以消除的,甚至可以提前避免!
其實人類由25歲就會開始退化,但有些人到90歲仍然健步如飛,有些人50歲就步履艱難,究竟什麼原因造成大家之間的差別呢?或許,我們可以從身體結構找出蛛絲馬跡,及早處理就能避免關節嚴重退化,以至難以逆轉的變形,做到「輕鬆到老」。
首先,從結構治療的角度出發,關節痛來至於關節韌帶或肌肉張力增加。由於種種原因,身體某個骨骼出現錯位,導致附着於上面的韌帶和筋偏離原有的位置,令關節位置的壓力增加。當肢體活動時,其張力進一步加大,就會出現疼痛。所以很多時候,退化性關節痛都是伴隨著關節的活動角度加大,或者負重增加而出現。到了後期,因為關節變形或者神經受壓,關節位置完全不能放鬆,所以靜止時也會感到疼痛。
那為何骨骼會無端端出現錯位?一般來說,大部份是由於日常肢體使用不當,某些肌肉用力過大、過多,令骨頭從原來位置拉離引起,當中只有少數是因為扭傷撞傷引起。當我們頻繁地使用不當姿勢去發力時,就會有些肌肉因為勞損出現產生損傷,一部份的組織會產生粘連(Adhesion)—— 一種類似於疤痕的纖維性組織,妨礙肌肉的自我修復,久而久之令某組肌肉變得僵硬,並連帶將附著的骨頭拉離原本的位置。而身體的關節是環環相扣的,所以慢慢地,整組肌肉和骨架都會出現扭旋,令各個骨骼的受力位置不對,一旦活動時就會加速關節上的軟骨磨蝕退化。而身體免疫系統就會嘗試去修復,刺激局部關節增生,關節就會變得腫大,進一步限制結構系統恢復,造成惡性循環。
從以上的退化流程中,有兩樣東西特別值得關注!第一,就是出現問題的關節,有機會不是原來出現問題的地方,它可能只是「受害者」;第二,就是一些小問題如果及早處理,就可以復原受力的系統,減少過度退化,而一旦關節出現變形,治療的難度是會進一步增加。
而結構治療其中一個主要核心就是要找出問題的原因,以退化性膝關節炎為例,臨床上許多都是由於踝關節扭傷 (拗柴)之後足部小關節沒有完全處理好,又或者因為坐姿不當或跌倒後骨盆偏移,影響整個下肢,扭力只能集中於受力最大的膝關節,加速膝關節退化。所以治療時,除了要將膝關節附近韌帶、肌肉上面的一些粘連點,用針灸配合手法慢慢搖開,讓膝關節的韌帶活動恢復流暢外,還要去找出導致整個下肢受力點扭旋的根本原因去處理。所以一般都要一次過處理以整個肢體系統/多個關節,很少只處理單一關節,因為這樣才能夠真正去還原一個良好的受力系統。
不管是工作或運動時,都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勢。例如站立時,下腹部不要向前頂,最簡單的檢驗方法就是,如果你摸到自己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肌)是處於隆起僵硬的狀態,就代表你需要將臀部微微向後移,使股四頭肌處於相對放鬆,可以與臀部肌肉共同發力。當你在行走或上樓梯時,膝關節的受力和磨損就會減少。又例如大家做「低頭族」時,可以將下巴向內收,你就會發現,同樣的低頭角度,後頸部的「牽拉感」會減少,頸關節的壓力就會下降。
此外,平時亦要保持適當的運動,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身體機能外,還會使身體的肌肉得以充分活動開來。但這裏要注意,所選的運動最好能使身體可以向各個角度都有伸展,例如游泳,太極,瑜伽,跳舞,健身操......。一些單側性運動例如網球、羽毛球、乒乓球,或者強力收縮某組肌肉的機械健身就不是最佳的選擇。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當身體頻繁出現疼痛時,就算經過休息後有 所好轉,都要盡快求醫處理。因為這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號。不想到關節變形/步履艱難時才後悔莫及?記得要病向淺中醫!
退化是必然的,但係退化性關節痛郤是可以避免的,想要「老得輕鬆」,就要多多注意自己身體結構, 有問題記得找醫生盡早處理。
本文由第三方獨立撰寫,未經贊助。本文中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
Healthy Matters是領先香港的健康資源平台。我們的使命是為你帶來可靠的醫健資 訊,讓你可以為自己和家人作出最好的選擇。
我們的編輯團隊和醫療專家均具豐富經驗,致力製作高質素而精采的資訊內容,從預防到治療,一路陪你活出健康人生。
無論你需要關於病症、藥物及補充品、食物營養、心理健康的資訊,還是在香港尋找醫生、診所,在這裏都應有盡有!
健康無價。從今天起,與Healthy Matters一同開展你的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