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會有疑問,到底一些長期痛症應該是看針灸還是吃藥比較好呢?兩者的治療有什麼差別呢?
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的疼痛就被歸類於慢性疼痛,《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一書中曾指出慢性疼痛與情緒、創傷等有關,而這個說法逐漸受到不少治療師認同,尤其一些已處理過而理應恢復,但疼痛依舊的情況。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影響慢性疼痛的因素有幾個:包括結構、身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情緒、能量場等影響。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受生活上不同方面影響,很少會是單一方面造成慢性疼痛,但從治療的角度來說,引起慢性疼痛各項因素會有不同的比重,因而所需要治療組合就會不一樣。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一個合適的治療方案,主要取決於如何解決引起這個病的原因;不同的技術就像不同的工具,而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就是治療師/醫師的工作,後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醫」這 個工具箱裡有什麼寶物,用作治療慢性疼痛吧!
結構問題是指一些軟組織損傷、筋骨錯位、張力不平均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起源可能是一些陳舊的損傷沒有處理好,或是一些身體的代償累積而成的新問題。針灸加上手法復位、正骨等都是一些能直接處理結構問題的工具,因此如果你的慢性疼痛與一些姿勢、舊傷(包括疤痕)有關係,那麼治療是你的治療主打很大機會是以針灸和手法復位為主。
從生物化學的角度而言,中醫來看多是一些跟氣血虛實有關的問題,例如是氣血不足令身體無法自行修復、因飲食或生活習慣不當令氣血不流通、暴飲暴食或偏食影響消化使代謝廢物無法排出體外(痰濕內生)等等。這類病人多有消化系統不適,或者一些長期病史,甚至身體虛弱等情況。如果在這時單用手法/針灸,但不補充物質或促進廢物排走,治療步伐可能就此停頓,就像駁好水管但沒有水源一樣,而這就是為什麼中藥能提升治療效果的原因。
至於情緒和能量場,由於牽涉的層面非常廣泛,針灸、手法復位和中藥都能解決部份的問題,例如在調節神經、疏肝解鬱、扶助正氣、排出病邪等方面都有對應的治療方法。但這些層面有些涉及個人經歷、感情、潛意識等範疇,部份需要更多元化的工具及病人的自覺才能處理,可以參考使用的「工具」包括顱骶骨治療、頌缽、催眠等。
當然,有很多厲害的治療師/醫師能用一種方法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可以跨越以上的分析框架。但對於治療本身而言,重點還是在於如何分析問題本身和選擇合適的工具處理,同時亦需要病人的理解和心態上一起進步。所以遇到有關痛症的疑問時,了解各種治療方案的背後原理固然重要,但亦需要與你的醫師一同商討,達至最佳的療效。
作者介紹:戴貝莎醫師為香港註冊中醫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系,及後取得香港大學中醫碩士(針灸)學位,畢業後投入臨床工作多年,致力於研究手法及針藥治療,以輕柔手法及針灸治療各種痛症,更延伸致配合中藥治療內科及婦科等疾病的應用。
本文由第三方獨立撰寫,未經贊助。本文中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
Healthy Matters是領先香港的健康資源平台。我們的使命是為你帶來可靠的醫健資訊,讓你可以為自己和家人作出最好的選擇。
我們的編輯團隊和醫療專家均具豐富經驗,致力製作高質素而精采的資訊內容,從預防到治療,一路陪你活出健康人生。
無論你需要關於病症、藥物及補充品、食物營養、心理健康的資訊,還是在香港尋找醫生、診所,在這裏都應有盡有!
健康無價。從今天起,與Healthy Matters一同開展你的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