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性身份疾患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曾稱為多重人格障礙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疾病,可能從童年的創傷發展而成。大眾經常誤解這種疾病的患者所經歷的情況、病因甚至治療方法。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 所述,美國一項社區研究中,成年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十二個月患病率為1.5%。各地精神健康專業人士正致力推行公眾教育,期望引起大眾對解離性身份疾患的重視及為疾病去污名化。
了解更多關於解離性身份疾患的症狀、成因及治療方法等,以及如何在香港處理這個情況。
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形成通常與童年時期極大的創傷經歷或虐待有關。解離 (Dissociation) 是解離性身份疾患的一個主要的心理過程,可能會發生在經歷創傷事件後的任何年齡(從幼兒期到晚年)。在解離的過程中,患者會經歷思想、記憶、感覺、行為甚至身份認同(通常不存在於童年時期)之間的不一致及 缺乏連貫性。作為一種心理應對機制 (coping mechanism),解離將意識中的自我從一些創傷性記憶或經歷隔絕。
解離性身份疾患的核心特徵是身份的分裂 (division of identity)。患者通常有兩個甚至更多不同的身份。核心身份 (core identity) 是患者通常的個性,患者可能有上百個不同性別、種族及生活方式的「替代身份」 (alter),可能是想像中的人,甚至是動物。身份之間的轉換可能需要數秒、數小時或數天的時間。患者還可能會反復出現失憶症 (amnesia),令患者缺失了一些重要的個人資料,無法以一般「記性差」來解釋。
除了上述兩個特徵外,患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人通常還會出現以下一些症狀:
201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解離性身份疾患很可能是對環境及人際關係壓力的心理反應所產生的結果,尤其是在幼兒期。此時虐待或情緒上的忽視會嚴重破壞人格發展,在關鍵的兒童成長階段(通常在六歲之前),許多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都有持續的、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干擾或創傷的個人成長經歷。除了明顯的身體虐待或性虐待外,持續的疏忽或情感虐待也可能引致解離。
沒有任何單一的測試可以診斷解離性身份疾患。專業人員將以個人的症狀、健康史及一些身體檢查的結果作出診斷。
解離性身份疾患的症狀通常出現在幼兒期,但很容易被父母、老師或醫療人員忽略,更可能會將這種疾病與其他行為或學習問題混淆,結果將診斷推遲至成年。由於解離性身份疾患與其他疾病的診斷相似,準確診斷所需的平均時間估計大約七年。解離性身份疾患與人格障礙 (personality disorders)、抑鬱及焦慮的共病 (comorbidity) 跟準確診斷的困難密切相關。
診斷解離性身份疾患主要有五個標準:
目前沒有針對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實證治療或治愈方法。許多治療僅針對已診斷患者的病例報告。以下是一些現有的治療方法:
如果你正在尋求專業的幫助,你可以聯繫以下服務: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Facebook: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Instagram: reunetwork
Email: reurecovery@gmail.com
如果你需要即時的支援,請立即尋求專業幫助。以下熱線提供24小時服務:
撒瑪利亞會
熱線:2896 0000
支援語言:粵語、英語、普通話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熱線:2389 2222
支援語言:粵語
解離性身份疾患以前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兩者特徵並沒有分別,都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況,可能在童年時期的創傷後發展。
雖然目前還沒有治愈這種疾病的方法,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令患者減少他們在日常生活上受到的負面影響,讓他們過上正常的生活。掌握有效應對機制的人可能能更適應正常的生活。
「核心身份」,或主要人格,是一個人通常的性格。患者可能有多達一百個不同的性別、種族及生活方式。「替代身份」可以是想像中的人,甚至是動物。
本文由Healthy Matters獨立撰寫,未經贊助。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
Healthy Matters是領先香港的健康資源平台。我們的使命是為你帶來可靠的醫健資訊,讓你可以為自己和家人作出最好的選擇。
我們的編輯團隊和醫療專家均具豐富經驗,致力製作高質素而精采的資訊內容,從預防到治療,一路陪你活出健康人生。
無論你需要關於病症、藥物及補充品、食物營養、心理健康的資訊,還是在香港尋找醫生、診所,在這裏都應有盡有!
健康無價。從今天起,與Healthy Matters一同開展你的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