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聆聽別人的意見非常重要。我們每日都在「聽」,但又有多擅長聆聽呢?聆聽,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在日常相處中,只有很少人能傾聽別人的聲音,積極聆聽他人的需要。
一項2002年的研究強調,正面的社交活動能改善我們的心理健康及生活滿足感。最簡單實踐正向社交活動 的方法就是積極聆聽。今天就來學習積極聆聽,了解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溝通者!
積極聆聽是一種要求聆聽者全神貫注於對話內容的傾聽技巧,有助訓練同理心和與他人建立互信、融洽的關係。積極聆聽的涵義並非單純聆聽,更要從心出發,仔細理解別人想給傳達的信息。要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者,你應該保持中立、不加批判地聆聽。所謂不加批判,就是要留心觀察別人,不草率地判斷對錯。
積極聆聽在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要,一個好的聆聽者能讓他人感到受尊重及重視。
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需要依靠與他人的相處來生存及進步。這種對情感連結及群體歸屬感的渴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提出了人類的基本情感需求。我們希望得到聆聽、理解、尊重和重視,特別是被我們重視的人。每個人都希望被人喜歡。荷蘭一項研究顯示,在我們與別人相處的時候,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我們都會無意中模仿(mirror)對方的動作,去跟從大 多數人的社會標準。這些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能增加我們對社會的歸屬感。
心理學研究顯示,積極聆聽相較於提供建議或簡單的認同更能讓對方感到被理解及重視。理論上,能夠做到積極聆聽,我們也能夠更容易重新敘述別人的談話內容。當我們理解他人說話的內容而且表現出興趣,對方也會更投入對話,主動分享更多自己的事情。
與重要的人共度美好時光不但可以讓我們心情變佳,更能帶來長久的幸福感。積極聆聽是有效溝通與積極社交的關鍵,一步步帶我們邁向心靈豐盛的人生。
開始學習積極聆聽之前,我們應先了解溝通的元素,包括發送者、接收者、信息及干擾。傾聽不應單單是被動地接收信息;相反,我們作為接收者,需要分析及理解發送者的信息,更要主動去領會當中的意義。小心掌控被動與過度主動之間的平衡,拿捏中庸之道,才能做到積極聆聽。
不要過度積極地聆聽。雖然一直強調被動聆聽的壞處, 但其實在談話中過度積極也是一個問題!
對話過程中,你會不會總是壓抑不住回答或打斷對方的衝動?不管是有心或無意,太過強勢地霸佔對話的大部分時間可能會讓對方感到被疏遠或不受歡迎。
要改善溝通技巧,就必須先找出我們的常犯錯誤。
切記不要在談話時分心或者做白日夢。我們應專注去適應每個人談話的節奏,理解談話的內容。雖然在對話之中的互動對於表現尊重也非常重要,但你無需刻意思考接下來要回應什麼,反而應該格外留神,盡量壓抑住打斷對方的衝動,不要一味地提出自己關心的議題。
保持耐心,不用太過在意沉默的時間。有時候,真誠的對話更需要間歇的沉默,容許你認真思考對方的談話內容。
切記要注意及觀察對方。除了提出意見外,你也能多給予非言語回饋(non-verbal feedback),讓對方知道你正在積極聆聽。專注於交流時,你可以不期然地微笑、點頭、作眼神交流、模仿對方的動作、靠近對方等。你靈魂的存在比單純地回答問題來得更重要。
在對話的時候喚醒你的所有感官,特別是利用觀察,留意對方聲音的細微變化、動作的改變、詞語的選擇和面部表情的不同,這些都能幫肋你感受對方的態度和情緒。試着設身處地去了解這些變化背後的因由。當你轉換角度思考對方的言語,你可以將自己暫時黎對話中抽離,製造空間讓你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及對方。
「溝通」中的「通」有往來的意思。無論你與對方的看法是否一致,溝通都是雙向的交流,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進展。適時地釐清內容或提出問題都能增進雙方的理解。複述、總結及反思對方的談話內容都是簡單而有效的積極聆聽技巧。而且這些技巧也應用在一些心理諮詢服務當中。
避免批判別人並不容易,也需要時間練習。從今日開始,你可以多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幾點,對對話保持開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