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寒即中醫所指的胃脘寒冷,主要由脾胃陽氣不足或內外寒氣侵襲所致。你可曾試過飲涷飲或進食日式魚生後感到胃部不適甚至胃部冷痛嗎?這很可能與胃寒有關!香港人嗜食生冷寒涼食物、經常長時間開冷氣、加上生活節奏急促都可能增加胃寒風險。立即了解何為胃寒,積極護理脾胃。
胃寒原因
胃寒原因主要可分為外因或內因。外在的胃寒原因主要為飲食生冷或外寒入侵;而內因則多為脾胃虛弱、脾胃陽虛、脾胃氣虛等原因而發展成胃寒。無論外因或內因,最常見的胃寒原因多與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天氣變化有關,其次亦可涉及情緒及藥物因素。
胃寒症狀
臨床的胃寒症狀主要包括以下表現:
- 胃痛(冷痛)-胃部冷痛是胃寒的最常見臨床症狀之一。胃寒所致的胃痛多由寒冷天氣環境或進食生冷而誘發。其疼痛感可隨著溫度改變,多表現為胃部遇寒痛甚,反之溫暖胃部或攝取溫食則可舒緩胃痛感。
- 胃部寒冷感-自覺胃部發涼是胃寒的主要症狀之一。患者多表現為胃痛時伴有胃部寒冷感。其胃脘冷痛感多隨著溫暖胃部而減輕,亦可隨著寒冷而加重。
- 喜熱怕冷-胃寒人士多喜歡保持溫暖和熱飲,而且惡寒。
- 噁心嘔吐-胃寒更可擾亂胃氣,使胃氣上逆而引致胃酸上逆、噁心、嘔吐、泛吐清水等症狀。
- 口淡不渴
- 泄瀉-部份胃寒患者或見腹瀉或大便稀爛症狀。
根據患者的胃寒原因和症狀,胃寒可分為2種不同證型:胃實寒及胃虛寒。胃實寒主要由寒邪傷胃所致,而胃虛寒則主要因脾胃陽虛所致。伴隨以上一般的胃寒症狀外,胃實寒和胃虛寒患者還會表現出以下的特殊症狀:
胃實寒的獨特症狀
- 胃痛呈急劇疼痛-胃實寒所致的胃痛多呈現為急劇疼痛,而且持續冷痛不止。
- 遇寒時胃痛加劇-胃實寒所致的胃脘冷痛感一般可以暖敷胃脘部位而減輕。但相反,當患者遇寒,則胃痛急劇加重。中醫稱之為「遇寒痛甚、得溫痛減」。
- 吐後胃痛減輕-胃實寒患者於嘔吐後可舒緩胃痛。
- 腹部拒按-胃實寒患者按腹時會加重胃痛感。
- 脘痞作脹-胃實寒者多見胃腹脹滿。
- 中醫舌診-舌淡苔白滑
- 中醫脈診-脈搏沉弦或緊
胃虛寒的獨特症狀
- 胃痛呈間歇性隱痛-胃虛寒所致的胃痛多數呈現為冷痛、隱隱作痛、綿綿不休、時痛時止的特性。
- 按摩及熱食後胃痛減輕-胃虛寒的胃脘冷痛感一般可在按摩胃腹部、暖敷胃脘部位和進食熱食後而減輕。中醫稱之為「喜溫喜按、食後痛減」的特性。
- 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 疲倦乏力
- 手腳冰冷
- 中醫舌診-舌淡而胖嫩
- 中醫脈診-脈搏沉遲無力
胃寒的中醫治療方案
胃寒的中醫中藥治療一般以溫胃、健脾、散寒、止痛為主要治療方向,並加以用藥舒緩主要症狀,如嘔吐嚴重者則和胃止嘔、泄瀉頻繁者則止瀉、食慾不振者則健脾和胃。臨床上,中醫大多應用中藥方劑、穴位按摩、針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治療胃寒。
中藥方劑治療:
胃實寒的胃寒治療以溫胃、散寒、止痛為主。主要治療方劑有溫胃飲、良附丸、厚朴溫中湯等。常用以下中藥配合煎劑內服以緩解其胃寒症狀,如厚朴、陳皮、甘草、生薑、乾薑、茯苓、木香、沉香、良薑、香附、附子、吳茱萸、柿蒂等。
治療胃虛寒之胃寒則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主。代表方劑包括理中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六君子湯等。配伍以下中藥來煎劑內服可治療胃虛寒所致的胃寒症狀,如人參、黃芪、黨參、白朮、炙甘草、桂枝、生薑、乾薑、高良姜、茯苓、陳皮、大棗、白及、香附、半夏等。
穴位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治療:
中醫仍可運用穴位的針灸、推拿按摩和拔罐手法來治療胃寒。要有效治療胃寒,則應主張溫胃、散寒、健脾、理氣的治療手法。臨床上,註冊中醫師多以針灸、溫針、溫艾灸、拔火罐和熱敷外治來溫經散寒並疏通經脈。以下為大家推薦10個有效舒緩胃寒的中醫針灸穴位:
治療胃寒穴位 | 穴位詳情 |
胃俞穴 |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側旁的1.5寸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脾俞穴 |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側旁的1.5寸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膈俞穴 | 位置: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側旁的1.5寸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足三里 | 位置:外膝眼下3寸的水平線上,位於小腿脛骨前緣旁隔1隻中指的位置,在脛骨前肌當中。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中脘穴 | 位置:上腹部正中線,於肚臍上4寸的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氣海穴 | 位置:下腹部正中線,於肚臍下1.5寸的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膻中穴 | 位置:胸部正中,位於兩邊乳頭的正中間位置。即第4肋間隙與胸部正中線的交叉點。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內關穴 | 位置:於前臂手掌側,位於手腕橫紋以上2寸的水平,在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的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推拿按摩。 |
湧泉穴 | 位置:位於足底中央,即卷縮足部時的足前正中凹陷處。 適用治法:針灸、推拿按摩。 |
神闕穴 | 位置:腹中肚臍正中。 適用治法:艾灸、推拿按摩。 *注意此穴禁止針刺和拔罐,只適用於艾灸、推拿、按摩。最常見應用為穴位敷貼和艾灸。 |
除經註冊中醫師治療外,日常亦可自行按摩以下穴位以預防胃寒或改善胃寒情況。
如何預防胃寒?
如欲預防胃寒發生,務必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下為預防胃寒的注意事項:
- 保持規律飲食-規律的飲食習慣是保護胃部的第一步。平日應定時定量進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過饑過飽。
- 避免生冷寒涼食品-要預防胃寒發生,必須避免進食任何生冷寒涼食物及喝冷水和飲料,包括冷水、凍飲、魚生、雪糕等。
- 避免刺激性食物-烈酒、咖啡、濃茶、辛辣、煎炸油膩、過酸過鹹、魚腥等刺激性食物皆可損害胃脘,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增加胃寒風險。
- 保持清淡飲食-清淡飲食易於消化,對胃寒人士較佳。
- 使用易於消化的烹調方法-把食物盡量切細煮碎,並以蒸、煮、燉、燴、煨等較健康的烹調方法準備食物,可減輕胃部負擔而舒緩胃寒不適。
- 禦寒-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涼,防止寒邪入侵人體。
- 禁煙禁酒-吸煙和酗酒可損害胃黏膜的修復、再生和血液供養,增加胃脘負擔,不利於胃寒人士。
胃寒飲食之選:胃寒食療及湯水:
除保持清淡飲食和避免刺激生冷食物外,你亦可以從湯水、食療和飲食選擇來預防胃寒。以下食療和湯水建議可有助舒緩胃寒症狀和預防胃寒,可供日常適量進食。
胃寒飲食之選:胃寒食療與胃寒湯水推介
- 高良姜粥
– 功效:溫胃散寒,亦可舒緩胃寒所致的胃痛和嘔吐等。
– 食材:高良姜15g、粳米50g
– 煮法:先煎高良姜,去渣取汁後,落米慢煮成粥。
– 注意:胃實寒和胃虛寒患者皆適宜服用。內熱積盛、陰虛火旺者不宜服食。 - 小茴香粥
– 功效:散寒理氣、和胃止痛
– 食材:小茴香20g、白米100g
– 煮法:將小茴香乾炒至芳香後置入紗布袋。把小茴香布袋放入鍋中,加水浸過面後慢煲30分鐘。其後加入白米和250ml水繼續煮成白粥。
– 注意:胃實寒和胃虛寒患者皆適宜服用。 - 胡椒豬肚湯
– 功效:溫胃散寒健脾
– 食材:豬肚適量、白胡椒適量、生薑30g
– 煮法:先將豬肚洗淨,把生薑片和白胡椒釀入豬肚,與清水用大火煲滾後,以慢火燉煮約1小時。
– 注意:適合胃實寒人士服食。內熱積盛、陰虛火旺、孕婦不宜飲用。 - 補氣驅寒湯
– 功效:溫胃暖脾、健脾補氣
– 食材:黃芪18g、黨參18g、山藥15g、白朮15g、桂枝9g、陳皮適量、雞1隻
– 煮法:把雞洗淨汆水。將全部中藥與黃雞置入鍋中並加入1.5L水。大火煲滾後,以慢火煮30分鐘或以上,煲至1L即可飲用。
– 注意:注意溫服。此湯水較適合胃虛寒之胃寒人士飲用。內熱積盛、陰虛火旺者不宜服食。 - 薑棗茶
– 功效:溫胃暖脾、止痛止嘔
– 食材:生薑50g(去皮)、紅棗5粒、陳皮1片、紅糖適量
– 煮法:把去皮生薑、陳皮、紅棗洗淨,把生薑及陳皮切片或切絲。與1L水煲至450ml,加入適量紅糖便可攪拌飲用。
– 注意:注意溫服。如製成後分次飲用,建議飲用前加熱。內熱積盛、陰虛火旺者不宜服食。 - 生薑紅糖水
– 功效:溫胃散寒、和胃止痛
– 食材:生薑30g(去皮切片)、紅糖適量
– 煮法:把生薑去皮後洗淨並切片,放入鍋中加水以大火煲致水滾,加入紅糖攪拌再以大火煲約5分鐘即可飲用。
– 注意:較適合胃實寒人士飲用。內熱積盛、陰虛火旺者慎服。 - 丁香肉桂紅糖茶
– 功效:溫胃、散寒、止痛
– 食材:丁香3g、肉桂3g、紅糖適量
– 煮法:溫水浸透丁香和肉桂,大火煲滾後以慢火煮約20分鐘。隔渣後加入適量紅糖。
– 注意:注意加熱溫服。此茶適合胃寒而胃痛嚴重者飲用。內熱積盛、陰虛火旺者慎服。孕婦禁服。 - 黨參大棗茶
– 功效:健脾和胃、補中益氣
– 食材:黨參15g、大棗8g、陳皮10g
– 煮法:將黨參、大棗、陳皮洗淨後,加入沸水焗之5分鐘後即可飲用。
– 注意:適合胃虛寒人士日常飲用。
胃寒飲食之選:胃寒忌食什麼?
任何生冷寒涼、刺激性和難消化食品都不適宜胃寒人士進食。如不清楚食品的性質,則應避免過量服食,應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建議。以下是胃寒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的食物:
本文由Healthy Matters獨立撰寫,未經贊助。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