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即中醫所指的胃脘寒冷,主要由脾胃陽氣不足或內外寒氣侵襲所致。你可曾試過飲涷飲或進食日式魚生後感到胃部不適甚至胃部冷痛嗎?這很可能與胃寒有關!香港人嗜食生冷寒涼食物、經常長時間開冷氣、加上生活節奏急促都可能增加胃寒風險。立即了解何為胃寒,積極護理脾胃。
胃寒原因主要可分為外因或內因。外在的胃寒原因主要為飲食生冷或外寒入侵;而內因則多為脾胃虛弱、脾胃陽虛、脾胃氣虛等原因而發展成胃寒。無論外因或內因,最常見的胃寒原因多與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天氣變化有關,其次亦可涉及情緒及藥物因素。
臨床的胃寒症狀主要包括以下表現:
根據患者的胃寒原因和症狀,胃寒可分為2種不同證型:胃實寒及胃虛寒。胃實寒主要由寒邪傷胃所致,而胃虛寒則主要因脾胃陽虛所致。伴隨以上一般的胃寒症狀外,胃實寒和胃虛寒患者還會表現 出以下的特殊症狀:
胃實寒的獨特症狀
胃虛寒的獨特症狀
胃寒的中醫中藥治療一般以溫胃、健脾、散寒、止痛為主要治療方向,並加以用藥舒緩主要症狀,如嘔吐嚴重者則和胃止嘔、泄瀉頻繁者則止瀉、食慾不振者則健脾和胃。臨床上,中醫大多應用中藥方劑、穴位按摩、針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治療胃寒。
中藥方劑治療:
胃實寒的胃寒治療以溫胃、散寒、止痛為主。主要治療方劑有溫胃飲、良附丸、厚朴溫中湯等。常用以下中藥配合煎劑內服以緩解其胃寒症狀,如厚朴、陳皮、甘草、生薑、乾薑、茯苓、木香、沉香、良薑、香附、附子、吳茱萸、柿蒂等。
治療胃虛寒之胃寒則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主。代表方劑包括理中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六君子湯等。配伍以下中藥來煎劑內服可治療胃虛寒所致的胃寒症狀,如人參、黃芪、黨參、白朮、炙甘草、桂枝、生薑、乾薑、高良薑、茯苓、陳皮、大棗、白芨、香附、半夏等。
穴位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治療:
中醫仍可運用穴位的針灸、推拿按摩和拔罐手法來治療胃寒。要有效治療胃寒,則應主張溫胃、散寒、健脾、理氣的治療手法。臨床上,註冊中醫師多以針灸、溫針、溫艾灸、拔火罐和熱敷外治來溫經散寒並疏通經脈。以下為大家推薦10個有效舒緩胃寒的中醫針灸穴位:
治療胃寒穴位 | 穴位詳情 |
胃俞穴 |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側旁的1.5寸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脾俞穴 |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側旁的1.5寸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膈俞穴 | 位置: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側旁的1.5寸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足三里 | 位置:外膝眼下3寸的水平線上,位於小腿脛骨前緣旁隔1隻中指的位置,在脛骨前肌當中。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中脘穴 | 位置:上腹部正中線,於肚臍上4寸的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氣海穴 | 位置:下腹部正中線,於肚臍下1.5寸的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膻中穴 | 位置:胸部正中,位於兩邊乳頭的正中間位置。即第4肋間隙與胸部正中線的交叉點。 適用治法:針灸、拔罐、推拿按摩。 |
內關穴 | 位置:於前臂手掌側,位於手腕橫紋以上2寸的水平,在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的位置。 適用治法:針灸、推拿按摩。 |
湧泉穴 | 位置:位於足底中央,即卷縮足部時的足前正中凹陷處。 適用治法:針灸、推拿按摩。 |
神闕穴 | 位置:腹中肚臍正中。 適用治法:艾灸、推拿按摩。 *注意此穴禁止針刺和拔罐,只適用於艾灸、推拿、按摩。最常見應用為穴位敷貼和艾灸。 |
除經註冊中醫師治療外,日常亦可自行按摩以下穴位以預防胃寒或改善胃寒情況。
如欲預防胃寒發生,務必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下為預防胃寒的注意事項:
除保持清淡飲食和避免刺激生冷食物外,你亦可以從湯水、食療和飲食選擇來預防胃寒。以下食療和湯水建議可有助舒緩胃寒症狀和預防胃寒,可供日常適量進食。
任何生冷寒涼、刺激性和難消化食品都不適宜胃寒人士進食。如不清楚食品的性質,則應避免過量服食,應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建議。以下是胃寒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