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徵性和環狀的紅色鱗狀凸起癬斑是很難錯過的。如果你認為癬與蠕蟲有關,那麼是時候了解更多資料了。以下是你需要了解有關癬的資料,由兒科專家Dr. Eddie Cheung 張蔚賢醫生審查。
癬是什麼?
癬(英文:Ringworm),又稱皮膚癬菌病或體癬並不是蠕蟲。它是人類和動物的一種輕微常見皮膚感染,由毛癬菌等真菌引起。它會導致圓形鱗狀皮疹,邊緣凸起,看起來像一條蠕蟲。皮疹通常很癢。
真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例如香港的夏季。如果你大量出汗或免疫力低下(例如糖尿病等),則會增加患上癬的風險。
不同類型的癬於身體的不同部位出現:手(手癬)、身體(體癬)、指甲(甲癬)和鬍鬚(須癬)。香港腳(足癬)是一種足部感染,影響男性多於女性。股癬感染腹股溝、大腿內側或臀部。頭皮感染主要見於 2 至 10 歲的兒童。
醫生通過檢查受影響的皮膚區域,來做出診斷。有時,他們可能會取一小塊皮膚樣本進行顯微鏡檢查或測試。
癬是會傳染的。雖然如此,大多數會在 2 週內通過外用的抗真菌治療消失。你的孩子可以在接受治療後返回學校或託兒所。
潛伏期:通常1-3週。
傳染期:當傷口可見時。
癬是如何傳播的?
癬通過與感染者的密切接觸、受污染的物品(例如帽子和毛巾)或接觸受感染的動物(例如狗、貓和農場動物)以及受污染的土壤傳播。
你還可以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感染真菌,例如公共淋浴間和泳池區。
癬症狀
一般症狀
- 強烈的紅色、發癢或乾燥的皮疹。
- 環形皮疹,邊緣呈鱗狀凸起,中心清晰。
- 斑塊的大小逐漸增加,並出現在身體的更多區域。
- 剝落或脫皮的皮膚。
根據身體部位的症狀:
頭皮:紅色的禿斑覆蓋在厚厚的外殼上,引起強烈的瘙癢。有時膿液會從瘡處出現。受影響區域脫髮。淋巴結腫大。
鬍鬚:面部和上頸部的紅色鱗狀腫塊發癢。充滿液體的腫塊,看起來像粉刺。受影響區域脫髮。
腹股溝(股癬):腿部與身體相交處的皮膚皺襞處出現紅色、腫脹、發癢的皮疹。然後皮疹擴散到大腿、腰部和臀部。
腳(香港腳):腳趾之間、腳底和/或側面的皮膚變得乾燥、鱗片狀和發癢。感染的皮膚可能會脫皮。可能會出現水泡和難聞的氣味。
手部:手掌上有很深的裂縫。皮膚乾燥。
指甲:一根或多根指甲可能會被感染,尤其是腳趾甲。指甲變厚、發白或變黃、指甲易碎。
你應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請去看醫生,如果出現以下情況:
- 你懷疑是癬
- 治療 2 週後,症狀沒有改善或惡化
- 癬影響了頭皮。抗真菌治療需要你的醫生開處方
- 你的免疫力較弱,例如由於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例如乙酸皮質醇。
癬如何治療?
治療方法因嚴重程度和所涉及的身體部位而異。塗在皮膚上的藥物用於輕微感染,而口服藥物則用於更嚴重的感染。
皮膚和身體:可以使用外用抗真菌霜、凝膠或乳液。例子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特比奈芬和酮康唑。每天塗抹兩次或三次,持續 2-4 週。
頭皮和指甲:通常開口服處方藥,例如灰黃黴素、特比奈芬和氟康唑。癬應在 1-3 個月內清除。共同生活的每個人(不僅是患者)通常都需要使用抗真菌洗髮水(硫化硒),以防止進一步傳播。
香港腳:使用特比奈芬乳膏或每天噴 1-2 次,持續 2-4 週。口服藥物適用於長期或廣泛性病例。你的孩子也可以在腳和鞋子上使用抗真菌粉。
股癬:每天兩次使用抗真菌霜或噴霧劑,持續 10-14 天。如果存在香港腳,必須同時治療香港腳。否則,股癬會復發。
注意事項
- 不要抓撓皮疹,因為它會擴散到其他皮膚區域。
- 不要在指示之前停止使用藥物,以避免真菌清除不完全和感染復發。在皮疹消失後再塗抹一周。
- 治療時間可能很長,所以你需要耐心等待。
- 保持受影響區域清潔和乾燥很重要。
- 你需要與你的醫生討論使用抗真菌藥物的利弊。
預防癬
以下是一些預防癬的小貼士:
- 每天徹底清洗並擦乾身體,尤其是在接觸性運動和導致出汗或涉及接觸土壤的活動之後。
- 避免與感染者共享個人物品。
- 每天更換襪子和內衣。
- 定期用肥皂和熱水清洗衣服、床單和毛巾。
- 丟棄任何可能帶有真菌的物品,例如帽子、刷子和毛巾。
- 感染期間避免穿緊身衣服。
- 不要在潮濕或公共地板上赤腳行走,例如健身房和游泳池。
- 不要穿空氣流通不暢的鞋子。
如果你家裡有寵物:
- 與寵物玩耍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 如果出現症狀,請帶它去看獸醫,例如丟大量的毛。
- 處理患有癬的寵物時,請戴上手套和長袖。
- 清潔和消毒你的寵物接觸過的區域和物體。
如果你的孩子參加體育運動:
- 運動後儘快淋浴。
- 定期清洗你的運動裝備和衣服。
- 不要與其他玩家共享運動裝備。
*本文由Dr. Eddie Cheung 張蔚賢醫生審核。張醫生為兒科專家,曾在瑪麗醫院接受兒科培訓,並在格蘭瑟姆醫院/瑪麗醫院接受了兒科心臟病學培訓。張醫生為香港心臟病學院院士、香港小兒心臟病學會副會長及香港唇齶裂協會顧問。張醫生目前擔任香港醫療顧問兒科中心主任及香港港安醫院感染控制主任。
本文由Healthy Matters獨立撰寫,未經贊助。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