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罐是一種傳統的替代療法,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據文獻記載,拔罐最初主要用於處理外傷和抽取膿液。隨著中醫藥學漸趨成熟,拔罐技術逐漸被納入中醫學理論並加以改良,最終發展成現今廣為人知的中醫療法之一——拔罐療法。以下文章將為你拆解拔罐療法的奧秘。
拔罐是什麼?
拔罐是中醫的常用療法之一。拔罐期間,負壓的玻璃罐可在皮膚表面產生吸力,從而促進局部血液流動、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環、舒緩肌肉、促進汗液排出等。與此同時,中醫理論更提倡拔罐的局部吸力可以散寒祛邪、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以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透過改善氣血運行和促進局部的血液和營養供應,拔罐療法可以緩解肌肉疼痛、修復細胞組織、治療慢性痛症等。
拔罐療程及手法
坊間常用的拔罐法可分為火罐和真空罐。拔罐過程中,中醫師會利用抽氣方式或酒精燃燒的熱力使玻璃罐內形成負壓,從而將玻璃罐吸附於特定部位的皮膚表面。透過負壓吸力,拔罐位置的皮膚和肌肉會被吸出,使淺層肌肉充血並刺激指定穴位和經絡,產生散寒祛邪、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等的功效。
在玻璃罐吸附於皮膚後,中醫師一般會將玻璃罐保留於原位數分鐘——中醫稱此過程為「留罐」(留罐應維持在15分鐘以內;留罐過久可引致不良反應及燒傷)。留罐期間,由於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可見拔罐部位表皮潮紅、局部繃緊及灼熱感。
移除玻璃罐後,拔罐療法隨即結束。拔罐位置多見皮膚潮紅和輕微瘀跡,瘀痕一般會於數天至2周內消退。
根據各種治療目標,註冊中醫師可能採取不同種類的拔罐療法。以下為5種常用的拔罐手法:
- 留罐拔罐法:最基本的拔罐手法。於指定部位、穴位、經絡留罐,以達治療作用。此拔罐手法可應用於任何病症。
- 刺絡拔罐法:在特定穴位進行消毒並輕度點刺出血,然後於出血位置短暫拔罐,以促進局部出血。(刺絡拔罐法的留罐時間不可超過5分鐘,過久可導致出血量過多。)
- 走罐拔罐法:於特定皮膚表面塗上潤滑油後拔罐,並在留罐期間同時手推玻璃罐循經絡走向滑動,有效促進經絡氣血運行。此類拔罐手法多用於肌肉豐厚的部位。
- 閃罐拔罐法:這種拔罐法屬快速且短暫的拔罐手法,過程中並不留罐。中醫師一般會重複多次把玻璃罐在指定位置快速吸附並瞬間移除。閃罐法多用於皮膚較薄而不適合留罐的部位(如頭面部)。
- 針灸拔罐法:此類拔罐手法較廣泛應用。中醫師會在針灸療法結束後進行拔罐,以使針灸與拔罐療法相得益彰。
拔罐顏色
根據體質與病理情況的差異,拔罐後出現的皮膚潮紅和瘀㿀所形成的拔罐顏色亦各有不同。不同的拔罐顏色可反映出不同的健康狀況:
拔罐顏色 | 健康狀況 |
淺紅、無瘀/或皮色不變 | 身體經絡暢通、氣血運行暢順 |
瘀黑/偏紫黑或紫紅 | 氣血不暢、經絡不通、伴瘀血問題 |
鮮紅 | 熱証表現:體內實熱/陰虛火旺 |
灰白 | 氣血不足、體質虛弱 |
皮色微紅而痕癢 | 受風邪為患:外感風邪/體內風濕為患 |
皮色不變而見水泡或水氣/表皮水腫 | 濕重/濕熱內盛 |
療程後的拔罐顏色一般會於數天至2周內逐漸減退。若拔罐顏色持續不退,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並接受進一步檢查。
拔罐的不良反應
拔罐後的皮膚潮紅和瘀㿀通常可在數天內消退。雖然副作用並不常見,但仍有部份人士可能對拔罐產生不良反應,例如:
- 頭暈
- 噁心
- 嘔吐
- 疼痛:拔罐位置與周邊範圍可能出現輕微不適或疼痛感。
- 瘀㿀:拔罐部位大多會出現輕微瘀㿀和皮膚潮紅情況。瘀㿀一般可在數天內自然消退。
- 燒傷:當拔罐程序出錯時,可能會導致拔罐部位的皮膚燒傷。當留罐時間過長(超過 15分鐘)或罐內留有多餘酒精,便可能導致皮膚灼傷。
- 皮膚感染:皮膚感染屬罕見情況,僅於拔罐程序不正確時出現。例如當拔罐工具或患者皮膚表面沒有適當消毒時,便有機會引致細菌感染。
- 心率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心血管壓力,如心率增加、心房顫動、血壓升高等。
- 暈罐:過度緊張、疲倦、暴飲暴食、饑餓空腹、酗酒人士,可能在拔罐期間自覺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心悸,嚴重時甚至可能不省人事、暈倒、昏迷。中醫稱此反應為「暈罐」。
- 水泡:若拔罐時間過長(多於30分鐘),拔罐位置可出現水泡。
拔罐的注意事項
拔罐應由註冊中醫師或合資格人士進行。以下是與拔罐相關的注意事項和禁忌事宜:
以下人士不宜接受拔罐療法:
- 4歲以下兒童。
- 易於出血人士:患有出血傾向的人士不宜接受拔罐療法,以防出血過多(如血小板減少症患者)。
- 皮膚病患者:患有皮膚問題,尤其是傳染性皮膚病的人士,不能接受拔罐。
- 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顫動患者或心力衰竭風險較高的人士應避免拔罐。
- 癲癇患者:不建議具有癲癇症病史的人士接受拔罐。
- 發燒人士:發燒或中暑者不能採用拔火罐療法。
拔罐前的評估事項:
- 飲食:拔罐前不可過饑或過飽,應先適量攝取營養方可開始拔罐,以避免拔罐期間不適或暈倒。
- 長者:在拔罐前,60 歲或以上之長者應先諮詢醫生和中醫師的專業建議。
- 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或中醫師的意見,方決定是否進行拔罐。
不可拔罐的身體部位:
- 孕婦:懷孕期間必須避免在腹部和腰骶部拔罐。
- 毛囊區域:為防止傷害毛囊,請勿在毛髮濃密的部位拔罐。
- 潰瘍部位:潰瘍的身體部位應避免拔罐。
- 過敏部位:應避免於過敏的皮膚位置拔罐,尤其炎症部位。
- 骨折:骨折部位不可進行拔罐。
拔罐後的注意事項:
- 拔罐後2小時方可淋浴:由於拔罐會促進局部血液流動及促進汗液排出,拔罐後立即淋浴可增加感冒機會。請在拔罐後2小時內避免淋浴。
- 此外,不應在短時間內連續拔罐(連續2天)。應待拔罐留下的瘀㿀消退後才可進行下一次拔罐(一般大約為數天至2周不等)。
香港哪裡可以拔罐?
在香港,拔罐療法應由香港註冊中醫師提供。你可以於以下中醫診所獲得拔罐療法:
公共醫療的拔罐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合營的18間公立中醫診所皆為香港市民提供針灸、拔罐及其他中醫治療服務。
私營醫療的拔罐服務
以下私家中醫診所皆有提供拔罐服務: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專科臨床教研中心
地址: 香港薄扶林沙宣道10號地下
電話: 3917 6433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中區臨床教研中心
地址: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9號嘉軒廣場703室
電話: 3169 3170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
地址: 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信和樓一樓
電話: 3943 9933 / 2603 7203
香港中環中醫針灸診所 | Healthwise Chinesemed
地址: 香港中環德輔道中48-52號裕昌大廈602-3室
電話: 2526 7908
香港安普中醫館針灸和中醫診所
地址: 士丹利街24-26號陸羽大廈11樓1103室
電話: 2234 9932
Alive Wellness
地址: 中環雲咸街43-55號余悅禮行602室
電話: 2541 8600
Balance Health
地址: 香港中環亞畢諾道3-5號環貿中心27樓2705室
電話: 2530 3315
Dr. Helen He
地址: 中環爹利街1號9樓
電話: 2537 6898
Dr. Susan Jamieson 綜合醫學實踐小組
地址: 皇后大道中59-65號泛海大廈13樓1300-1302室
電話: 2523 8044
寧心堂中醫館
地址: 香港中環砵典乍街28號金明樓7樓
電話: 2881 8177
活源堂
地址: 中環利源東街9號利東大廈9樓
電話: 2537 1118
聖德肋撒醫院(法國醫院)
地址: 香港九龍太子道327號
電話: 2200 3109
余仁生綜合醫療中心
地址: 香港銅鑼灣霎東街11號The Sharp 6樓
電話: 2574 9132/2574 9133
怡健堂中醫
地址: 11間香港分店,在這裏查看地址
電話: 2503 3699
真如堂
地址: 香港天后銅鑼灣道180號百樂商業中心1101室
電話: 2698 1122
王澤森中醫日間服務中心
地址: 香港上環普仁街十二號東華醫院鶴堅士樓四、五及六樓
電話: 2589 4701
拔罐費用
在香港18間公立中醫診所中,持有效香港居民身份證人士可享用政府資助中醫服務的診症費每次$120元,而非資助的診症費則介乎$130-180元。公立中醫診所提供的拔罐療法通常與針灸治療和中醫診斷一同進行,每次收費約為$210-430元。
私家中醫診所的拔罐治療收費則具較大差別,當中的診症費和拔罐費用大多介乎於每次$200-1500元不等。
*以上金額均以港元為單位,最後更新於2021年6月。如有不準確或錯漏之處,本網站概不負責,亦不承擔相關之責任。在使用服務之前,請提前致電查詢最新資訊。
香港醫療保險賠償拔罐費用嗎?
香港的拔罐療法主要由註冊中醫師提供。根據本網站合作夥伴Alea提供的資訊,部分本地醫療保險計劃可涵蓋中醫門診津貼。此類保險通常受每次賠償限額和每年賠償次數限制。至於國際醫療保險亦有提供中醫門診報銷,並通常在補充藥物項中具分項限額。 請注意你的中醫師是否有在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根據計劃和保險公司的不同,可能需要全科醫生的推薦信才能獲得報銷。如有任何有關醫療保險的問題,請以 [email protected] 或 2606 2668 與Alea的專家聯繫。
常見問題
拔罐可以散寒除濕、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消腫止痛。其功效可應用於改善傷風、感冒、水腫、高血壓、靜脈曲張、頸椎病、落枕、腰背疼痛、關節炎、肩關節囊炎、腱鞘炎、各類肌肉拉傷、軟組織損傷、焦慮、抑鬱、濕疹、痤瘡等健康問題。
本文由Healthy Matters獨立撰寫,未經贊助。它僅提供資訊,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不應將其作為特定的醫療建議。